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少数患者伴有鼻塞、 流涕、腹泻等症状。
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重型、 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症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这部分人群死亡率较高),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1 除非必要,疫情得到控制前不外出,避免集体活动/聚会,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2 佩戴能隔绝飞沫的口罩 (医用口罩,N95口罩)
3 保持手卫生,常洗手
4 将肉蛋彻底做熟
5 避免与呼吸道患者密切接触,如发烧,咳嗽
6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7 如亲戚朋友同事同学近期从武汉回来,保持距离,并关注其健康
8 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或活牲畜(远离)
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一旦发现自己有症状,一定要减少外出,居家隔离,与他人接触时要保持一米的距离。如果37.3℃以上持续了两三天,咳嗽,乏力,气短一定要去发热门诊。要注意的是,少数病人没有发烧症状,如果乏力气短,也要尽早到发热门诊就诊。
1 咳嗽或打喷嚏时捂住口鼻,不要随地吐痰
2 佩戴口罩,避免与人亲密接触
3 前往当地发热门诊,如近期有武汉旅行史、人员接触史,或近距离接触过有发热、咳嗽症状的患者,或去过人群密集的场所,或有野生动物接触史,请告知医生
4 就近就诊,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医院,以免在医院感染
一旦发现自己有症状,一定要减少外出,居家隔离,与他人接触时要保持一米的距离。如果37.3℃以上持续了两三天,咳嗽,乏力,气短一定要去发热门诊。要注意的是,少数病人没有发烧症状,如果乏力气短,也要尽早到发热门诊就诊。
1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捂住口鼻,不要随地吐痰
2 请佩戴口罩,避免与人接触
3 前往指定医院(目前武汉地区发热患者需前往以下指定医院就诊)
以下方式仅限物体表面或地面消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冠状病毒
1 含氯消毒剂:例如84消毒液,漂白粉
2 医用酒精(75%乙醇)
3 乙醚
4 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
5 将物品加热保持56℃30分钟
6 紫外线
推荐使用84消毒液进行地面消毒,医用酒精对物体表面消毒。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消化道传播尚待明确。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中间宿主】可能是穿山甲,果子狸等野生动物
儿童及婴幼儿发病较少,老人、孕产妇病情进展相对更快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可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 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 体外分离培养时,2019-nCoV 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 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
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可感染人、鼠、猪、猫、犬、牛、貂、蝙蝠、骆驼、刺猬等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在20世纪60年代被首次发现。由于病毒外壳带有棘突(spike),看起来像“皇冠”,因此1975年被正式命名为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大的RNA病毒。冠状病毒分为:α、β、γ、δ四个属,其中引起重症,能广泛传播引起流行的SARS和MERS冠状病毒均属于β属冠状病毒,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也是β属。
人类冠状病毒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从症状上来看,人类感染一般冠状病毒潜伏期为2—5天,引起的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如发热、咳嗽、咽痛和鼻炎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可有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并且在冬季、春季高发,各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在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等特定人群中危害严重,并可发生重复感染以及多种呼吸道病毒的共感染。
而此次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发现的潜伏期为1—14天,初期会引起发热、乏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疾病进展较快,7天内即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休克等较为严重的肺炎症状。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 14 天内有武汉地区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 14 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3)有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
2.【临床表现】
(1)发热;
(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一)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二)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三)重型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呼吸窘迫,RR≥30 次/分;
2.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 (1mmHg=0.133kPa)。
(四)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出现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 1 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